4月8日晚七點,倫理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何懷宏教授做客我校144期濂溪講壇,在逸夫圖書館學術報告廳為我校師生做了一場題為“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中國古代成人觀及現(xiàn)代轉折”的講座。校黨委書記鄭翔、校長甘筱青、紀委書記魏立平、副校長楊耀防與我校國學班的同學以及廣大師生們一起聆聽了講座。講座由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寧寧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何懷宏教授直接拋出話題——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指出這沒有唯一的答案,但會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講座中,他通過講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經歷,表達他與九江的“情緣”。簡單的故事,讓聽眾感受到何教授的求知欲望與冒險精神。他說人生不會有一條四平八穩(wěn)的路,要不斷地去嘗試。

何懷宏教授指出,中國古代的成人觀以儒家為代表,強調向圣賢看齊,做道德君子。在成人觀上,儒家注重倫理道德教育,把具備完善的道德品質視為成人的首要條件。何懷宏認為,古代的成人觀值得借鑒。三十而立,這是開始成人的年齡,性格、經濟、事業(yè)、家庭也初步形成獨立;四十而不惑,雖然境界可能不夠,但不敢再犯根本性的錯誤認識;五十而知天命,這時就大概知道自己的使命或運命,能清醒的認識自己,調動意志的力量;六十而耳順,有了通透的理解力,不太會在乎別人的看法,所聞皆通;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懂得規(guī)則不再是外在的約束,是自身需要,隨心所欲但不越出法度。這些變化,也都是“自我始,自我終”的一個過程。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何懷宏教授在講座中強調了約束的重要性,這樣才不會出格。他希望同學們可以專心致志,全神貫注的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而后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講座中,何懷宏教授還與同學們進行了互動,他在互動中所表達哲學觀引人深思,把同學們帶入了思考、理性反省的氛圍。學習哲學就是愛好智慧,這也將更好的作為人,成為人。

李寧寧教授在主持講座時指出,講座中何教授的學術態(tài)度,是溫和而又堅定的,是尋求極端之間的中庸與厚道。倫理學家和我們這些以講道理為生的教師所崇尚的理性和反思的能力,在一個感性狂歡的時代,顯得有些蒼白和平庸,我們頗為珍視的理論觀念,常常被視為個人的矯情和陷入無人喝彩的獨語狀態(tài)。而對于我們需要恪守的教育和感化的事業(yè),倫理學家和我們這些教師,為社會、為學生講述的不是為了眼前利益和謀生的技巧和方法,而是受用一生的信念,情懷和原則。